骑鱼的猫 发表于 2015-3-2 10:30:42

噪声影响听力 专家:打手机不宜超10分钟

成天戴着耳机的年轻人要注意了,听力杀手正在身边。国内外研究表明, 12%~15%的青少年的听力健康受到娱乐性噪声影响。

澎湃新闻记者昨天从第16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活动上了解到,近年来伴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增多,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因不当用耳发生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风险日益加大。

上海市残联介绍,噪声是导致听力残疾的重要原因。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每年新增听力残疾人逾30万。

青少年听力损伤逐年上升

国外研究表明,不经意间因娱乐性噪声引起的青少年的听力损伤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全世界新增噪声导致听力损伤的青少年高达500万。国内专家在临床工作中也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耳鸣、听力损伤前来医院就诊。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庆忠近日介绍,国内有学者研究一所高校内3826名大学生,经常使用耳机者有3819人,耳机的使用率高达99.8%,其中有噪声性听力损失者1070例。另外一项针对中学生的研究,共调查1567人,使用MP3或MP4者共有1335人,其中听力损失有55人,他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噪声性听力损失是中学生听力减退的重要因素。

打手机不宜超过10分钟

听力专家分析了戴耳机听MP3容易导致听力损伤的机理,MP3配置的耳塞式耳机与外耳道贴得很紧,声音进入外耳道后没有缓冲的余地,声音信号较前提高6-9分贝。强大的声压集中地传递到很薄的鼓膜上,引起听觉器官异常兴奋;感受声音传导的毛细胞长期在80-90分贝的刺激下,会发生萎缩或减少,使听力减退。

短时、低强度的噪音将导致暂时性的听觉丧失,并伴有暂时性阈移,这种损伤在脱离噪声环境后一定时间可以恢复。但是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导致毛细胞发生损害及退行性变,内耳供血减少,发生不可逆的听力下降,即永久性阈移。

MP3音量越大、所听时间越长,受损的毛细胞就越多。

另外,在专家看来,现代人越来越离不开手机,手机发射的电磁波虽然尚没有达到损伤DNA的程度,但此种微波可以辐射深度达颅内4-150px,引发如头痛、脑血供障碍、面部皮肤烧灼感以及耳部及耳周皮肤烧灼感等热反应,而且可以引起诸如睡眠方式的改变、血压升高、认知功能障碍等非热反应。专家建议,打手机最好一次别超过10分钟。

四种情况需检查听觉

有报道指出,高于90分贝的任何声音,如果接触时间过长的话,即可引起某种程度的听力丧失。

MP3播放的声音大多超过100分贝,甚至可以高达120分贝,这个音量对人的影响几乎等同于喷气式飞机起飞时的噪音干扰。

此外,很多年轻人沉迷酒吧、迪厅,整夜暴露于震撼的音响轰鸣之中。迪斯科音乐和摇滚音乐造成的噪声可达120分贝以上,可以导致出现耳鸣、耳聋、耳闷等症状,并出现重听,临床上称为“迪斯科重听”,属于急性音响性外伤范围。

其他生活场景如鞭炮或爆竹达到180分贝;枪声167分贝;车载立体声播放器154分贝;儿童玩具150分贝;体育赛场127分贝;健身俱乐部:120分贝;摩托赛艇115分贝;电子游戏室110分贝;电影院94分贝。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庆忠也提醒市民,在出现4种症状时,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在嘈杂环境中常听不清旁边人说话内容,经常需要别人重复;家中看电视、听音乐时,把音量愈调愈高;打电话时,常听不清楚对方说话;常出现耳鸣,尤其在宁静环境。”

明天就是第16次全国“爱耳日”,本届活动主题为“安全用耳,保护听力”,旨在唤起全社会对非职业性噪声,特别是娱乐性噪声的重视,促进社会公众树立听力保护意识,养成安全用耳习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噪声影响听力 专家:打手机不宜超10分钟